由天津大学、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单位共同编制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《可持续零碳社区评价标准》T/CSUS 91-2025(以下简称“标准”),已于2025年2月20日获批发布,自2025年3月20日起实施。
1 编制背景
4月23日,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上的致辞中提到“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,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。绿色转型必须以人民为中心,协同推进民生福祉改善和气候治理,统筹保护环境、发展经济、创造就业、消除贫困等多重目标。”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,社区的绿色低碳转型是兼顾发展与碳减排,实现多目标协同推进的理想场景。
早在2015年,发改委就发布了《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》,明确提出城市新建社区、城市既有社区、农村社区等三类社区的低碳发展路径。随着双碳目标的确立,在新时期,社区的低碳建设要求得到进一步重视。住建部发布的《“十四五”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》和《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》中均提到探索建设零碳社区(表1)。在物理层面上,社区是由建筑与基础设施共同构成,其碳排放与建筑的碳排放特点相似,运行碳排放占比显著,但随着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的提高以及电网碳排放因子的降低,这部分的碳排放将会逐步缩减至零。整体上来看,这个过程可能是跨越几十年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,通过鼓励先进社区进行零碳示范有助于加速这一进程。但在具体操作上,如何平衡正常生产生活与零碳发展要求,如何平衡可行经济投入与创新零碳技术成本,成为建设零碳社区的关键。
为引导零碳社区建设有序开展,统筹环境保护、经济发展、创造就业等多目标,天津大学会同国内知名科研院所、行业协会以及高等院校联合编制了该标准,以期支撑和助力城乡建设领域深度脱碳。
表1 提出建设零碳社区要求的政策文件
时间 | 文件名称 | 内容 |
2022.3.1 | “十四五”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| 推动零碳建筑、零碳社区建设试点 |
2022.6.30 | 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| 探索零碳社区建设 |
2 主要内容
一是基于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(SDGs)和各地出台的近零碳示范区建设方案,从可持续和碳排放两个维度评估社区发展情况,确立了可持续低碳、可持续近零碳和可持续零碳等不同情景下的发展目标(图1)。
图1 社区的评价等级
二是为了引导社区在早期规划设计时就厚植可持续零碳的发展理念,标准面向分别处于设计和运行两个阶段的社区均可开展评价认证,建立了适用不同阶段的评价方法。
三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,构建了多维度的评价体系(图2)。在横向维度上,涵盖了能源、建筑、交通等多个相互关联的领域;在纵向维度上,不仅体现在时间的延续性上,包括前期的规划阶段和后期的运营阶段,还体现在指标的设置上,包括刚性的控制项和弹性的评分项。
图2 标准指标体系内容框架
3 标准特点
完善计算方法:在深入分析国内外认可度高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基础上,创新性的从消费端视角,建立了责任分摊的社区碳排放计算方法,明确了时间、空间、温室气体种类、温室气体排放源等边界,确定了活动数据与碳排放因子的获取渠道,构建了与当前我国碳排放核算体系相衔接的计算方法,可有利于指导社区碳减排工作的开展。
浸润绿色人文:倡导共享和循环的低碳生活理念,通过教育宣传、示范引导等方式,引导社区居民从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培养绿色价值观,围绕能源资源、水资源、材料和固废资源等建立末端考核评价体系,助力科学评估社区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。
锚定技术创新:双碳战略的关键是双碳技术的创新,为了引导能源、交通和建筑等多领域交叉融合技术的落地应用,通过设置提高与创新项,提升社区层面开展光储直柔、无人驾驶、双向充放电等关键技术应用的积极性,丰富应用场景,围绕新技术建立新时期下绿色生活新范式。
4 主编寄语
郭娟利:天津大学建筑学院,副教授,博士生导师,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。
随着十四五的收官,十五五时期我们将迎来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阶段。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从全国范围来看,城市均为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,排放量占社会总排放量比例超过了70%,而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,在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方面具有较大潜力,是当前推进双碳目标达成的关键工作之一。本标准的制定,旨在为可持续零碳社区的建设提供科学、全面、可操作的评估依据。我们汇聚了众多领域的专家智慧,力求将可持续发展和零碳理念融入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。未来期望通过标准的实施,助力越来越多的社区走上可持续零碳之路,成为城市中的绿色明珠。